发布时间:2019-01-15
昆明路
很多人都知道西安有条昆明路,位于西安西郊,紧邻宏府·鹍翔九天。但昆明路背后昆明池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昆明路原称昆明池路,后简称为昆明路。昆明路的路名缘起于汉长安城西南上林苑的昆明池。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上林苑里开凿了昆明池,他也许不会想到,这个最初以军事目的修建的昆明池,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在我国水利史上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昆明池位于今日长安区斗门街办一带,处于沣东新城南部,最大水面面积曾经达到16.6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今日的杭州西湖。始于周、凿于汉的昆明池,见证了周秦汉唐长安盛世的辉煌。
历史上的“昆明池”
昆明池的得名与云南第一大湖“滇池”有关,《史记·西南夷传》对此有所记载:汉武帝派使者想开通天竺国(即今印度)的竹制品贸易,却被昆明国所阻隔。于是,汉武帝决定讨伐昆明国。当时汉武帝得知古昆明国有滇池,方圆三百里,难以攻取,为了使将士习惯于水战,便于元狩六年(前117)开凿了类似昆明国滇池的昆明池,以训练士兵水上作战能力,名曰昆明池。后来逐渐兼具旅游、蓄洪、养鱼、航运等多种功能。
有关昆明池与滇池的历史渊源,西汉辞赋家扬雄在《羽猎赋序》中曾有描述:"穿昆明池,象滇河。"据史书记载,当时水面上有楼船、戈船几百艘,兵器林立,云帆蔽日。其中的"艨艟"是一种军用战船,能隐蔽军卒,出奇制胜,具有良好的水战性能。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初衷是为操练水军,以便征讨西南诸国。然而,由于昆明池地处上林苑风景区内,因此也就自然地成为游乐场所。湖中水波碧绿,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景色优美。内中建有龙首游船。武帝常令宫女在池内泛舟,张凤盖,建华旗,并有鼓乐吹手伴奏,舵手唱着船歌随驾降临豫章观(即昆明观),观赏风景,歌舞取乐,深为昆明池秀丽多姿的美景陶醉。
昆明池的堤岸上柳树成荫,廊房环绕,每至夏季,荷香阵阵,池中鱼虾肥美鲜嫩,景色如画,无异于江南水乡,可以称得上北国大地的人间仙境。西汉以后,从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5)至唐大历二年(768),历代皇帝多次驾临昆明池。至于文人墨客于此送亲访友,游池观景,抒发怀抱,更是不胜枚举。
“神池望不极,沧波接远天。仪星似河汉,落景类虞泉。”这是唐诗中所描绘的昆明池盛景。
昆明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蓄水工程。是汉唐两朝皇家园林“上林苑”的主要构成部分,亦兼有摹拟天象和蓄水供水的功能。
昆明池——长安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明池在汉唐时是都城长安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比同时代西方最大的古罗马城还大三倍,因此城市供水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西汉统治者在修建长安城的时候,就考虑到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河流,用纵横交错的渠道和人工开掘的池塘把周边河流连结为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供水系统,使沣河、渡河、清河、泸河、灞河相互连通,保证了长安城正常的水源供应。在长安城所有的供水系统中,昆明池不仅容量极大,其水质清澈也是极其有名的。隋诗人虞世基在《长安秋》中曾咏道:"寒露台前晓露清,昆明池水秋色明。"可见,至隋代,昆明池水还是很洁净的,因而其作用也就显得至为重要,起着总蓄水库的作用。
昆明池的水源来自滚水,每当水位过高时,它可把多余的水排到沣河。其供水渠道分为两支,第一支流向长安城南面和东面,同漕渠相接,通向灞桥,供应城南地区的用水,并起着调节漕渠水量大小的作用。第二支由长安城的西南角流入沧池和太液池。未央宫和长乐宫的用水依靠沧池,而太液池供应建章宫的用水。
昆明池同时具备调节水量和控制水流的作用,为后代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和范例。宋代著名地理学家程大昌首先注意到昆明池和都城用水有关,他在《雍录》一书中写道:"昆明甚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疏别三派,城内外皆赖之。"清代北京修建的昆明池,作用就与汉昆明池的作用完全相同。
今天在现代化的城市规模建设中,这种修建供水水库的方法还被广泛地使用着。由于昆明池水源丰沛,来往船只出入自如。另外,昆明池所在地的斗门镇,因地处昆明池与沣水相通的调节斗渠闸口处,而得名斗门镇。
具备航运之利的“昆明池”
昆明池还具有航运之利。西汉时,从石闼堰入昆明池的故渠中段在秦时已经存在,为秦代漆渠的一段。昆明池南沿渠(石匣口、普贤寺等村)百姓称之为"秦渠河",当时修筑的目的是运输从子午古道挑来的山货。汉武帝修建昆明池后,从池东开口引水,东北流经今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遗址南,至今西安市区北分为两支,一支北注渭水,一支东流横绝灞河注入通向黄河的漕渠,为漕渠上源。
昆明渠遗址在今西安市郊区还隐约可辨。唐大和年间,昆明池干涸后,其航运功能遂告终止。从昆明池引出的水进入长安城周围的漕渠、王渠,而且流进城内的明渠,明渠在城内作为排水沟也是有效的。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的激增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致使水上航运常受泥沙淤泥阻困。为了保证京城粮食、燃料、铁器和其他物资的顺利运送,汉武帝在元光三年(前131)开凿漕渠,三年后成,漕运大便。其后昆明池的开凿,使长安城的航运从八水、临潼、渭南、二华夹槽,经潼关县的三河口直接与黄河相连,极大地便利了长安城附近物资的运输贸易。今咸阳附近为渭河中下游的分界,下游水量比较平缓,河道宽阔,因昆明池的调节。加卜灞、泾、沪等大河的流入,水量大增,为航运提供了天然的便捷。
昆明池在唐末逐渐干涸并最终消失,前后共存世950余年。考证称:因战乱,迁都,关中衰败,常年未进行维护,到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时,为昆明池输水的石堰堵塞废弃,昆明池遂干涸为陆。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有湿地和涝池,至当代,昆明池遗址已全部变成农田或村民住宅用地。
千年昆明池将重现西安
(未来的昆明湖)
如今,西安决定恢复其“八水绕长安”的旧时美称,拟投百亿在区域内造28个人工湖,打造以昆明池为重点的“八水润西安”工程,预计完工后湖水总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
与昔日的“八水绕长安”相比,“八水润西安”包含了“润、进、惠”的新内涵。西安今天投射的治水构想和方略,显然不是复制,而是远远超越了旧时的文明。
根据最新的规划布局图,相当于两个西湖的昆明池距西安西三环直线约5.5公里,形似一水葫芦。紧密围绕昆明池的,是滨湖绿地和环湖公共服务带。2020年昆明池景区将形成规范化运营。此外,环绕着昆明池,还将出现四个特色各异的风情小镇,兴起一座60万人工作生活的田园新城,总规划面积达31.56平方公里。依据规划,未来的昆明池将被打造成一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人居天堂。
(昆明池规划图)
相关专家表示,昆明池一直被使用了950多年,至今仍有较多历史遗存,例如汉朝的牛郎织女雕像、隋朝的木塔寺等。昆明池周围也有周代丰京、镐京遗址以及秦阿房宫遗址等,历史价值之高在国内罕见。
昆明池风景区的建成不仅可以重现汉唐盛世绚丽多姿的水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填补西安西南方向无大型历史主题公园的空缺,还将与历史古遗址的保存相得益彰。 同时给西安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古城西安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今天昆明池的历史就说到这了,下周小宏再给宏粉们讲讲“昆明池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渊源,请宏粉们持续关注哦!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宏府”订阅号